当前位置: 首页 > 时讯

母亲形象在朋友圈中幸福感的流露,会获得哪些正向的反馈?

发布时间:2023-04-29 09:53:13 来源:第一心理

文 | 汤米

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母亲喜欢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孩子、分享生活?


(资料图片)

这背后其实和母亲形象角色的形成有关。

新手妈妈正面临着生命中重要的角色转变,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需要适应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诸多挑战。

新手妈妈情绪上往往细腻敏感,非常容易出现波动。

因此,在此阶段的母亲们,需要更多的情绪自我调适和外界情感支持。

母亲角色情感中大多可以提炼出幸福与焦虑,其中 幸福来源于孩子释放的信号和家庭社会成员的关心与支持 ,焦虑则主要来源于家庭内比较与家庭外比较。

在当下信息化与商品化的社会里,为人父母要面临诸多的判断和选择,这让母职焦虑呈现出提前化的趋势。

从心理学层面看, 母亲们的情感也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 。

而通过“晒”这一行为,母亲角色情感在不同的场景下也表现出不一样的呈现形态,具有 动态化 和 他者化 的特点。

冷暖自知:自我表露中的情感抒发

自我表露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指 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将自身的相关信息传递给他人的过程。

母亲们通过在微信朋友圈这一社交媒体公开平台中的广播式自我表露行为,其选择抒发的情感内容具有主观能动性。

同时,自我表露这一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也会让母亲们的情绪产生相应的波动及影响。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朋友圈这一社交平台上,对于幸福感这一情感的表达,是许多母亲们都倾向于抒发的感性内容。

主观幸福感强调人们对自己生活状态的看法和体验,是人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

情绪体验和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评价两个维度。

在实际生活经历中,母亲们切实感受到的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自己生活质量的主观判断即是其主观幸福感的构成。

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与一系列积极结果相关。

主观幸福程度高的个体大都拥有更高水平的社会支持感,拥有更高的实际工作收入,拥有更健康的态和更长的寿命,而且还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更多的快乐。

并且,很多时候对母亲身份的正向情感,也许会通过书写朋友圈的重现出来,并且逐渐加强深化,转变为对于母亲角色情感的深化。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 通过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行为,个体可以有效地提升主观自我评价,进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

母亲们通过在朋友圈平台里的呈现出自己和孩子经过美化的最好状态,可以有效获得对于自我更高的积极评价,从而获得自信与幸福感。

在情感方面,母亲对于幸福感的表露,会在朋友圈里得到正向的反馈,比如获得点赞、得到赞美等。这种正向反馈会让幸福加倍。

除了幸福感的表露,苦恼作为情绪的一种,也是新手妈妈们无法回避的情绪问题。

苦恼表露指的是个体表露主动分享苦恼情绪、信息的倾向。

美国心理学家针对社交媒体中“情绪表露”进行过细化研究。

研究人员以facebook用户发布的内容为研究对象进行话语分析,结果表明,将近60%的状态内容中蕴含用户的个人情绪信息。

且由于匿名性、社会线索缺失和场景等原因,个人更容易在社交网站中表露出自身的情感信息。

但许多研究指出,社交媒体用户在平台上表露的情绪并不全面。

诚然,身为人母面对着众多挑战,难免会经历难熬的负面情绪,但在微信朋友圈这一平台上,大家更倾向于趋利避害,表现积极的情绪。

曾经看到一位母亲这样诉说自己的经历:

我记忆最深刻的育儿瞬间,恰好是忙到没时间发朋友圈的日子。

坐月子的时候他有点脑滴水,整夜吵闹睡不下。

那段时间没发朋友圈,每天只是深夜崩溃,白天有奶奶照顾,就轻松一点可以慢慢治愈,自我安慰,觉得熬过这段时间就好了。

后来宝宝大了,才觉得,之前那些日子的苦都没有白熬。

这段经历中,新手妈妈在线下“焦虑”“崩溃”的母亲角色负面情绪。

在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后变成了“幸福”“喜爱”的正向情感,而她将前部分的负面情感埋藏于心里,选择不表露,但是将后期的正面情感在朋友圈里进行表露。

通过正向情感的表达,她更能体悟到育儿过程中的美好。

弗洛伊德认为, 人格结构是由自我、超我和本我构成的,心理能量具有可以移置的性质,能量可以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 。

而“晒”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移置的作用。

通过朋友圈“晒”出自己认可或者满足的事物,弥补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焦虑、挫折所带来的不悦感。

通过这种在虚拟世界“晒”的方式,使朋友圈中的社交群体对所发状态报以欣赏和羡慕的倾向。

通过心理能量的移置作用使自我达到一种平衡,从而促进人格系统在这种能量的移置中实现平衡,由此观之,“晒”也是实现人格系统平衡的方式之一,在新手妈妈情绪处理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者在场下的情感压力

在场包含两个要素:其一, 强调主体的在 ;其二, 强调特定空间的存在 。

空间构成了主体所存在的环境和事件,而在此环境或事件中他者的存在形成了在场。

影像是身体的虚拟在场,在社交媒体的环境下,信息时代的虚拟化在场比身体在场更重要。

微信作为移动惯习,已经与国人的日常息息相关,在朋友圈的这一公开展示的平台上,发布内容的背后总有无数双“看不见的眼睛”,成就了隐形的在场。

德国学者梅罗维茨认为,情境是基于媒介所形成的信息环境,情境的区分应该以信息的流动作为界限,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地点中相互联系的成分”被撕开了,无论一个人在何时何地,都仿佛接触着其他人。

而在此环境下, 呈现者也会感受到一定的角色情感压力 。

在微信朋友圈这一自我呈现的场所中,一些优秀的孩子日常的丰富活动都被摆在朋友圈这一平台上,接受着众多他者的欣赏、点赞与赞美。

然而在流动的“晒娃”信息中,这一部分令人赞叹的“别人家的孩子”,却会给其他具有相同角色身份的母亲带来具有压力的情感体验。

通过很多访谈信息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孩子的攀比主要在教育领域。

优秀的孩子往往会给母亲的朋友圈带来优越感 ,而会让其他拥有母亲角色身份的母亲产生压力感,继而更加努力的为自己孩子报早教班,施加压力,不让孩子落于人后。

这样的做法,也让母亲“负责任”的角色形象更加突出。

在由于攀比而产生育儿压力背景下,早教、兴趣班蔚然成风。

这一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行为,已经实在的影响到了线下的实际母职行为。

每一个具体的角色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期望,获得某一个角色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责任、义务与规范。

拥有某种角色的个体,往往会被要求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在角色期望的前提下,往往会产生角色压力,角色压力以往多用于工作场景下的研究,用于研究人们在不同的职场角色之间转换所带来的工作倦怠,而目前角色压力也被用于多种活动中,在社交活动中,人们的角色压力也时常存在。

在微信朋友圈这一媒介平台上,多彩的情景展现和丰富的社交活动,丰富了母职的意涵,也提升了大众对于母亲角色的期望。

在媒介环境场域下,新手妈妈不仅要顾及孩子的日常生活,更要在教育、美妆、未来规划、仪式庆典等各个方面进行努力,以完成自己作为新时代母亲的母职期待。

这为广大新手妈妈带来了无形的角色压力。

但是面对这种角色压力,不同的母亲会采取不同的角色实践。

上一篇:每日关注!云从科技:4月28日融资买入4742.86万元,融资融券余额4.32亿元 下一篇:最后一页
推荐阅读